教育都是前人的累積,必定有相似之處會符應人類發展的脈絡,所以馮朝霖教授曾研究眾多教育理念歸納出共同的精神,鄭同僚教授也研究歸納實驗教育師資圖像。人文國中小是台灣唯一集「學術」、「專業」、「獨創」的實驗學校,並且累積了很豐富的經驗,能幫助教師與教育團體發展教育理念與理論、增強學習者內在動能與正向能量、充實課程設計與統整性、創新教學模式與學習樣貌、型塑公民意識與民主素養。

 

教師與教育團體在理念與理論發展必須完備

批評者指出,有些另類學校反對舊體制出發,然後才開始思考要做什麼,根據辦學者的人生歷練規劃課程,但是容易矯枉過正;有些學校課程研發很強勢,不斷精進後才開始反思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麼,然後發現學生考試很厲害、或是比賽拿了很多獎牌內心卻很空虛。檢視台灣的教育法規、課綱安排都有其背後的原理,但是不少教育工作者只是擔任教育的機器或螺絲釘,未能將理念與理論在現場落實,形成只練劍招不練內功的教育樣板戲。人文國中小的教育理論並非另闢蹊徑或獨樹一幟,而是楊文貴教授根據兒童與青少年教育學說出發,結合多年研究與海內外趨勢發展後結晶的系統,能符合現代社會需要與未來發展趨勢。

 

教育要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

每個學校都在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但是應該如何符應學生的發展脈絡? 如何在「不打罵」「不獎懲」的情況下,激發小孩的學習動力?有些另類學校的做法是用大量的刺激來吸引小孩,例如影片或活動,但是最後小孩彈性疲乏,升上國中以後不想要上課或者挑老師上課,因為刺激性不夠,日本的寬鬆世代就是實際的例證。另一些學校的做法是給學生無盡的包容與愛,但是學生往往因為老師會無條件接納而誤以為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離開校園後適應不良。有些誤用「快樂學習」的的概念,放任學生說「我現在用不到英文,所以我不用學」而等到二十歲時發現自己不會英文又承擔不起那個後果。這些都是教師專業不足而將實驗教育做「歪掉」的例子。人文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核心價值外,結合人文展賦教育的「生存動力說」與「階段性發展任務」,輔以「三段六式」的處遇方式,能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事情,做到教師教愈少學生學愈多,教師管愈少學生愈主動。

這些工具與知能對體制內的老師來說更加重要,因為在體制內較難做出巨大的教育翻轉,較容易做小幅度的調整,往往容易遇到問題像是:學生一週有四天坐著聽課,難得有一天讓孩子開放學習,理所當然就抓緊那一天沒有規則的放電亂玩。可是,卻又期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孩子開始有自發性的學習,於是實驗失敗後教師或學校放棄增加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最後就發現開放自主學習的那天看起來是沒有效的,就只是無秩序大解放而已。

目前在全世界的學校都有共同的困境。美國的學校對於學生學科能力要求與日俱增,但是每十年檢測學生的語文、數學的平均程度卻是遞減,對於學科的要求愈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反而下降的狀態。

 

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要隨著時代創新

台灣教育改革與實驗教育反映了我們需要面對世界脈動與快速的時代變遷,而僵化或過度保護的教育卻讓問題延宕。例如,台灣在少子化的過程中,面臨偏鄉學校減班問題;在知識大量流通的時代,教師面臨角色尷尬的問題;教育部108課綱之前,教育界就反思知識要有用要實踐,但考試評量的方式與現實脫節;有些教育者或改革者雖然有理想,但是缺乏教學專業還要從不會教書發展到會教書;長期的菁英教育教導學生踩著別人往上爬,甚至權宜性的忘記道德規範與公民意識。以上種種均是教育落後於時代的表徵,然而危機即轉機,台灣的小校正好可以轉型成混齡學校,現今的教師可以擺脫過往權威的角色與學生一起教學相長,許多教育先進主張走出教室甚至發展出行動學習的概念…等等。而人文的教育與社會一同發展,隨著親師生角色的變化做課程調整,已推行10年以上的主題統整課程、混齡教學、行動學習,正是可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師資培訓也要成就人,幫助社會

鄭同僚教授歸納實驗教育師資圖像,包含1. 特質,包含熱情、開放、創意、好奇。2. 專業力、領導力、實踐力。3. 生命歷練。說明了教師不應該只是工具,也應該是學習者也是目的,如同人文展賦教育理論的任務是要「成就每一個人」,所以本校的教師培訓目標是找到適合的人發展天賦,讓教師從事教育工作與自我實現並行不悖,幫助教師都朝向全人學習、終身學習發展,厚植生命歷練而後增益於教學現場、私生活領域與社會。

 

學生、教師、學校都用質性評量

Thomas Armstrong 在「最夯的學校」(The Best School)一書中說,「變成一個完整的人是學習最重要的觀點」,「評量全人的成長,是一件有意義、持續進行,並且是涵蓋人們成長的質性歷程」。所以在人文國中小的學生評量偏向大量使用質性評量而非僅依賴分數或等第。而同樣身而為人的教師,與教職員組成的公民團體—學校,也應該以質性評量而非證照考試。「人類發展信念的底線是幸福」,從人類需求理論來看,我們最高的幸福是自我實現,每個個體與團體能和諧的互動,成就自我實現,正是公民社會的理想樣貌。

實驗學校、老師、學生都一樣,不應該以成績或文憑來決定自己的價值。如同我們在社會上工作,表現決定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往往跟學歷高度相關,但是30歲以後的工作往往跟個人的口碑相關,例如科技業更是直接打電話給學長學弟探詢工作內容與調查人品優劣。

在實踐上,人文會積極的參與各種實驗教育的討論與集會,也廣邀教育團體都來演講推廣,在每個辦學的環節都透明開放讓人檢視也接受建議,由整個社會給學校質性評量,給老師質性評量。這樣對社會上才有交代,為甚麼實驗學校可以有這麼多彈性,為什麼不用有教師證,因為這群老師證明自己的專業不輸給有教師證的老師,甚至還有過之;實驗學校為什麼可以排除課綱,為什麼可以自編教材,因為人文是實驗教育的育成學院。